健康快遞
整理/公關部 資料來源/食品藥物管理署「藥物食品安全週報」
彙整多元化各式用藥、保健資訊,保障讀者健康權益。
黃樟素恐致癌 化粧品禁用
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已將黃樟素歸類為可能人體致癌物(Group 2B carcinogens),歐盟化粧品法規亦將其列為化粧品中禁止使用成分。我國在二○一七年十二月八日公告黃樟素為化粧品中禁止使用成分,並明定倘化粧品「使用樟科等植物原料來源成分,其最終製品中所含黃樟素含量不得超過一○○ppm」。
有業者違反前述規定者,將涉違反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六條,依同法第二二條,可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,並得按次處罰;違規產品依同法第十六條、第十七條、第十八條,不得供應、販賣、贈送、公開陳列或提供消費者試用,並應於主管機關所定期限內回收。
黃樟素(Safrole, Shikimol)是一種天然物質,普遍存在於樟科(Lauraceae)或肉豆蔻科(Myristicaceae)植物中,常見如樟屬(Cinnamomum)的牛樟及肉桂、月桂屬的月桂(Laurus)、楨楠屬(Persea)的酪梨及肉豆蔻屬(Myristica)等。
植物精油用途廣泛,大多直接透過植物壓榨、蒸餾或經有機溶劑萃取而得,具高度濃縮性質,是化粧品中較可能發生黃樟素超過最大殘留量的產品類型。按食藥署二〇一三年十月三十一日公布的「精油產品分類原則」,精油可能屬於藥品、化粧品、環境用藥及一般商品,管理方式亦不相同,若產品標示內容或用途,符合化粧品定義或宣稱可用於肌膚保養、按摩及其他直接施於人體外部的使用方式,即屬化粧品管理,倘產品需稀釋後使用,業者應明確標示稀釋方法,民眾使用前也要詳閱產品標示。
食藥署提醒,消費者切勿輕信誇大的廣告宣稱,當您發現產品標示不全、甚至使用後產生不良反應,可至衛生福利部「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」通報,網址:http://qms.fda.gov.tw/tcbw/,或撥打通報專線:○二-六六二五一一六六轉六四○一。(本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「藥物食品安全週報」第七二九期)
「牙齒美白貼片」有用嗎
根據網路購物平台統計,二○一八年「牙齒美白貼片」銷售量大,平均一天上千盒。對此,湯城牙醫診所負責人李偉文醫師建議,購買牙齒美白貼片前,應先「停」下來思考,了解自己牙齒變色的原因和健康狀況,如果無法判別,可以先到牙科診所找專業醫師「看」診,再決定是否能「貼」。
齒色偏黃才自然
人類的牙齒原本是象牙色,因為牙齒是由琺瑯質、象牙質、牙髓及牙骨質所構成,最外層的琺瑯質呈透明白,致使大家看見的牙色都是象牙質的色澤。換句話說,象牙質顏色較深者,齒色自然比較偏黃;相反的,琺瑯質顏色不太透明的話,在反光情形下就會顯得牙齒比較白。
為什麼有些人的牙齒變得越來越黃,或變成灰黑色呢?李偉文說明,要視先天的自然因素,以及後天的人為因素而定。
有人認為,「年紀大了牙齒就會變色」是先天的自然因素,年長者是因牙齒保護層─琺瑯質越來越薄,裡層的象牙質色變得更明顯,加上琺瑯質變得脆弱、縫隙較多,牙齒相對容易染色、色素沉積較多。有些四○歲以上的人,在尚未出生前,或幼時在牙齒發育期間,母親或自己服用四環素類抗生素(Tetracycline),導致牙齒象牙質結構不良而變色。
「大多數人的牙齒變色,是後天人為所造成。」李偉文強調,造成牙齒變色的有三個後天因素,包括:1.飲食因素:比如喝茶、喝咖啡、品紅酒、吃咖哩…等含有天然色素的飲食,都會讓牙齒染色,最好是喝完或吃完這類飲食後,立即漱口或刷牙,以免色素沉積較難清除;2.不良習慣:有抽菸、嚼檳榔習慣者,牙齒容易變色,只要戒掉即可;3.牙齒受傷或壞死:如果牙齒受過撞擊、蛀牙已久或抽過神經牙齒已壞死等狀況,牙齒也會變色。
▲飲食、不良習慣、牙齒受傷為牙齒變色的三個後天因素。
美白貼片藏危機
李偉文提醒:「美白牙齒的原理有兩種:一是物理性,採磨擦方式處理附著於牙齒表層的染色;一是化學性,藉由過氧化氫(Hydrogen Peroxide)即俗稱的雙氧水(H2O2),或過氧化尿素(Carbamide Peroxide)處理沉積色素。但因雙氧水具有刺激性,如果有蛀牙或牙周病等問題,使用牙齒美白貼時容易造成不適;同時,也要避免碰觸到牙肉,否則長期使用恐傷害牙齦。
消費者選購貼片時,可遵循以下三步驟:
(1)先看牙醫,確認牙齒變色原因和齒齦的健康程度。
(2)倘若牙齒有問題,應先將問題治癒。
(3)選擇衛生福利部核可的牙齒美白貼,並請依照仿單所示使用。(本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「藥物食品安全週報」第七二七期)
傷口除疤這樣做
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若傷過恐留下疤痕!」傷疤是許多人的夢魘,除了影響外觀,還可能會痛、癢。如果只是表皮損傷時,不太容易留疤;但若傷及皮膚核心—真皮,難免會留下永久的印記。對此,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表示,此時就要妥善照顧傷口,盡快讓它復原,不想留下明顯的痕跡,就要做到以下的除疤祕訣喔。
一般而言,常見傷口種類包括:開刀的傷口、外傷的傷口、燙傷的傷口、抓傷的傷口、痘疤等等,萬一出現感染時一定要妥善治療,若有皮膚濕疹發炎,則要治療發炎。此外,依照傷口狀況選擇合適的藥膏、敷料也很重要,照護傷口的大原則是,必須維持適當濕潤度,換藥不造成沾黏、疼痛,傷口快速癒合,就能減少疤痕的明顯程度。
在傷口乾淨、沒有感染的情況下,適合使用人工皮類水膠體敷料,但要注意,傷口癒合過程會有組織液,和水膠體敷料結合會出現白色外觀,讓人誤以為是膿。以往醫療資源匱乏,長輩會教導讓傷口結痂、傷口癒合結痂脫落即可,但卻容易留下明顯疤痕,現今已有好的敷料,可避免形成明顯疤痕。
如果不想留下疤痕,受傷時一定要避免塗抹優碘藥水、紫藥水、白藥水等等,因為各種消毒藥水雖然有殺菌力,但也傷害幫助傷口癒合的正常細胞,對於乾淨的傷口,千萬不要使用各種消毒藥水,最好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。當傷口的組織液、滲液較多時,則要用海藻敷料、水膠體纖維敷料、泡棉敷料等,吸收組織液能力強的敷料,並適時更換。
當傷口完全癒合之後,務必要做好防曬措施,才會讓色素逐步淡化、減少沈澱,至於是否可使用淡化色素的藥膏,可請教專業的醫護人員。而經縫合後拆線的傷口,要貼半年的美容膠帶(免縫膠帶),以免皮膚張力使疤痕擴張而變寬。若持續使用矽膠成分的藥膏或矽膠片,可減少疤痕突起的風險,對於燙傷的疤痕,可能需要穿著壓力衣,壓迫疤痕。如果是已形成的疤痕,則要依據疤痕狀況予以治療,包括:疤痕內注射藥物、雷射、疤痕重建手術、注射自體脂肪或填充物(凹陷性疤痕)等。(本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「藥物食品安全週報」第七二八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