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
重大政策聲明專區
:::
:::

 

 

健康快遞(TALK版) 

健康快遞(TALK版)


代碼 RICH202103011

人氣 1813




RICH達人 | 2021年

RICH達人NO164期(03月號)

健康快遞(TALK版)

整理/公關部 資料來源/食品藥物管理署「藥物食品安全週報」


藏不住的眼周小顆粒


Talk版




Part 1

「醫師,我的眼睛旁邊最近開始長這個耶!」年輕女孩指著眼睛周圍的小凸起,露出困擾的表情。事實上,這種眼周小顆粒,屬於皮膚組織增生,可能是皮膚息肉、汗管瘤、粟粒腫等八種狀況。食品藥物管理署(下稱食藥署)特別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,為民眾說明「眼周小顆粒」的各種可能:


眼周長出小顆粒,建議先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。

▲眼周長出小顆粒,建議先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。


皮膚息肉(皮膚贅瘤、軟纖維瘤):這是纖維組織增生的良性小腫瘤,多在眼睛四周、脖子、乳房下、腋下等皮膚皺摺處,多是因遺傳和皮膚老化,而過度摩擦(化粧、揉眼睛)和賀爾蒙變化(懷孕、肥胖)也會刺激生長。

汗管瘤(丘疹):膚色、粉紅色或略帶透明的小顆粒,是真皮層的汗管組織增生造成的良性腫瘤,常出現在眼眶四周,尤其是下眼瞼。主要成因是體質,好發於青春期後的女性,隨年齡而增大或變多,可用雷射去除,之後可能會再生長。

粟粒腫(粟粒疹):小小白色顆粒,看似白頭粉刺,實際上與毛囊無關。這是皮脂腺的油脂和角質無法代謝,在皮膚表面形成凸起,分為原發性(跟體質有關)及續發性(過度摩擦、水泡或傷口癒合後形成)。發生於任何年齡、性別與新生兒。雖沒有研究報告指出眼霜或保養品會導致眼周長出小顆粒,較大的粟粒腫可用針挑破、擠出內容物,太小可用雷射去除,有時也會自行消失。

扁平疣:多呈咖啡色或膚色,常因搔抓而長出直線排列的疹子,頂端呈扁平狀,因而得名。這是皮膚感染濾過性病毒所致,建議積極治療,以冷凍治療、雷射、擦A酸或免疫調節藥膏去除。

黑色丘疹皮膚病:咖啡色、乾粗的凸起小顆粒,常見於臉部、身體,不仔細看很容易忽略。主要跟體質、紫外線有關,因角質過度增生而突起。

小汗腺汗囊瘤:天熱時會膨脹,天氣冷時會縮小,與體質有關,因汗腺增生、汗液堆積在汗腺內而成。

皮脂腺增生:皮脂腺過度增生而形成黃白色突起,中央經常會略凹陷。常發生在中年過後,年紀越長越明顯,與體質有關。口服A酸效果良好,數量少時可用雷射去除。

眼瞼黃斑瘤(黃色瘤):位於眼瞼的黃色柔軟斑塊,近鼻側內眼角的上眼皮,一小點或一大塊都有可能。這是含有脂肪的泡沫組織細胞聚積在真皮層內,且是酯化的膽固醇。患者通常血脂肪正常,但仍建議抽血檢測血脂肪。可用冷凍治療、雷射去除。

食藥署提醒,眼周小凸起除了影響美觀,也有可能是病毒引起。建議先至皮膚科尋求醫師協助,了解成因與類型,才可進一步做出合適的治療。



Part 2

人與人交流總是先看到眼睛,尤其目前COVID-19肆虐,大家都戴口罩,臉的上半部更成為注目焦點。有人說,這種小顆粒是「脂肪粒」,與保養品有關,只要用特定的保養品可以去除,這是真的嗎?


眼周小顆粒千萬不要自行購買藥物塗抹。

▲眼周小顆粒千萬不要自行購買藥物塗抹。



眼周小顆粒絕非保養品可解決

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指出,醫學上並沒有「脂肪粒」這個名詞,美容業者若指出這是因使用不當的保養品,如眼霜或者護膚品太滋潤,並不符合事實。因為保養品是透過保養成分讓皮膚健康、美觀,主要作用在角質層或淺層的真皮層。而息肉、汗管瘤、皮脂腺增生、眼瞼黃斑瘤、小汗腺汗囊瘤與粟粒腫等,都是真皮層問題;黑色丘疹皮膚病是增厚的表皮;扁平疣則是表皮的病毒感染,都「不是」化粧品、保養品可以解決。

邱足滿醫師提醒汽化雷射去除眼周小顆粒,常有傷口修復期和暫時性色素沉澱;而對於更深層組織增生之汗管瘤、皮脂腺增生、黃斑瘤,若傷口太深時,可能會留有輕微的凹陷疤痕。

食藥署叮囑,眼周小顆粒有許多成因,勿聽信網路謠言或美容業者的推銷,應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,採適當方法去除,才能有效改善眼周外觀。(本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「藥物食品安全週報」第八○○期)


西醫遇上中藥
會不會是羅密歐遇見祝英台

在台灣,許多長輩都在服用慢性病藥物。對慢性病患而言,除了遵循醫囑,按時服藥之外,最重要就是「注意用藥安全」。像秋冬進補,民眾常吃藥膳,當西藥遇到中藥是否會產生影響,食藥署特邀請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教授侯鈺琪為民眾進一步說明。


中、西藥或食品 吃進身體一視同仁

「坊間存在一種說法,認為中藥和西藥不同,即使都吃也不妨礙,這是偏差的觀念。」侯鈺琪教授指出,從身體的角度,中、西藥與食品並無差別,全是外來物(Xenobiotics)。

她以烹調手法為例,同樣的食材,分別用西餐與中餐手法烹調,吃進肚子後,身體不會分辨這是西餐或中餐,因此,啟動的消化吸收機制是相同的。



中、西藥同時服用 可能會有風險

食藥署提醒,服用三高(高血脂、高血壓、高血糖)或慢性肝炎等慢性病用藥時,若同時食用中藥或不適合之食品,可能使藥效打折或加重,影響到用藥安全。像吃藥時應搭配溫開水,避免與葡萄柚汁共服,主要是因為葡萄柚汁含有影響肝臟代謝和藥物運送蛋白的成分,使血中藥物濃度過高,引起藥物不良反應。侯教授提醒民眾:「中藥裡也有與葡萄柚類似基原的藥材,如:枳實、枳殼與化橘紅,當藥方中有此類藥材,就應避免與西藥併用。」



享受美食 注意內容 用量與頻率

冬季來臨,民眾喜歡各種藥膳補品,侯教授建議食用前,要注意「內容」、「用量」與「頻率」。以當歸鴨而言,其中的當歸、川芎都是活血類的中藥材,當它們與抗凝血藥(Warfarin)併用時,就有可能增加病人出血的風險。因此,「鴨肉可以淺嚐,湯建議不要喝,享受香氣即可,才可避免副作用的風險。」此外,侯教授強調,食用頻率也是關鍵,再好的東西也不要常吃或過量。

食藥署叮囑,若對服用的中藥或食材有疑慮,可在領藥時諮詢藥師,評估是否適合一併使用,才能確保用藥療效與安全。(本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「藥物食品安全週報」第七九九期)


徹底加熱 讓沙門氏桿菌死光光

在寒冷的季節,食品中毒的問題依舊不可輕忽!常見的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途徑,多是食用未徹底加熱的蛋品、畜禽產品,或是餐點遭生食污染,患者會有嘔吐、腹瀉和發燒等症狀。食藥署提醒大家,保持良好衛生操作習慣,將生熟食砧板、刀具與器具分開使用,並徹底加熱食物,才能避免發生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。


人員與環境雙重管控

沙門氏桿菌不耐熱,在攝氏六十度下加熱二○分鐘,或煮沸五分鐘都可殺滅。除此之外,在人員方面,調理者在手部遭污染、如廁後及製作餐點前,都要洗淨雙手;若有腸胃道症狀,應儘速就醫,未確定痊癒前,不宜與食品接觸。在環境方面,沙門氏桿菌可經老鼠、蟑螂、貓、狗等途徑污染食品,應防止入侵並撲滅病媒;垃圾桶也要加蓋並定時清理。



謹慎使用蛋品 避免危害

食藥署提醒,在製作提拉米蘇、慕斯或沙拉醬等非經高溫加熱的產品時,建議可使用殺菌液蛋或衛生品質良好的蛋品,並注意調理時的衛生管理,才能確保食用安全。若民眾想要更加了解食品中毒相關知識,食藥署已製作一系列防治食品中毒教材,歡迎業者及民眾至食藥署「防治食品中毒專區」(http://www.fda.gov.tw/TC/site.aspx?sid=1816)參考。(本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「藥物食品安全週報」第七九九期)


購買 保存麻辣鍋湯底
專家提醒這幾點要注意

近年來,宅經濟盛行,各大品牌也紛紛推出在家自煮的麻辣鍋湯底,讓吃麻辣鍋變得更方便快速!但是,小小一包麻辣鍋湯底,有哪些學問要注意?食藥署特別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陳泰源副教授,分享在選購、烹調麻辣鍋湯底的正確方式,讓大家吃得盡興又安心。


常溫湯包與冷凍湯包怎麼選?

陳泰源副教授指出,市售麻辣鍋湯底主要分為「常溫湯底包」及「冷凍湯底包」。常溫湯底包是經過商業殺菌步驟,所以能在常溫下長期保存,購買時需注意包裝正常無膨脹,買回後避免儲存於光照或者過熱的環境,以免造成變質。

冷凍湯底包是指湯底經加熱殺菌、快速冷卻後直接冷凍,因此,風味與原本湯底較接近。食藥署提醒消費者,在購買時則需確認是否保存於冷凍庫(櫃)中,沒有退冰痕跡、包裝完整無破損,買回後也要依照包裝上指示的方法儲存,不宜退冰後又再反覆冷凍、冷藏,以免徒增微生物生長的風險。


外帶鍋底要注意包裝與儲存環境。

▲外帶鍋底要注意包裝與儲存環境。


陳泰源副教授提醒,解凍湯底包時,建議在冷藏庫解凍,或以流水解凍、微波解凍等方式,避免在室溫下緩慢解凍,才不會讓微生物生長,導致湯底腐敗。食藥署也提醒,解凍後要立即復熱烹調,且徹底煮沸,才能杜絕可能存在的微生物。

不少民眾喜歡到麻辣鍋名店打包鍋底外帶,或是聚餐完後將剩餘的鍋底打包回家,陳泰源副教授建議,打包回來的鍋底,應儘速食用完畢,避免再循環食用。如需先保存再食用,建議先煮沸過放涼,並將料與湯分別包裝,存放於冷藏、冷凍環境,減少微生物滋長。食藥署叮嚀,火鍋鍋底含有油脂,加熱沸騰後的溫度可能比沸水溫度更高,所以熱麻辣鍋湯底稍微放涼再打包。

現今購買麻辣鍋底的管道多元,食藥署特別呼籲,購買時要選擇信譽良好廠商,並注意販售食品保存溫度,食品包裝與標示的完整性,避免購買來路不明之食品,如此才能吃到美味,也吃到安心!(本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「藥物食品安全週報」第七九八期)



商品已加入購物車

Faded Short Sleeve T-shirts

健康快遞(TALK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