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注問題解決 “新”親子關係模式
整理/羅怡如 圖片、資料來源/《無須完美剛好就好》/日日幸福
Talk版
新的親子關係模式,強調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,去處理當下問題,讓問題不再繼續」,而非只注意「問題發生」的原因。陳意文諮商心理師以行為心理學21天養成好習慣的架構概念,配合SFBT的基本原則與技巧,提供即學即用的挑戰任務(task),協助新親子關係建立。
▲新的親子關係模式,強調解決問題,而非關注問題發生的原因。
溫暖而良善的親子關係,是父母能給孩子一輩子的最佳禮物,透過SFBT,每位父母都可以體驗「不打不罵也能輕鬆教養小孩」的好處。當父母把思維集中於解決時,會更關心孩子的優勢,和他所擁有的內部與外部資源。
一般來說,個人的思維方式分成2種:問題取向(problem focus),以及焦點解決(solution focus)。陳意文老師設計10個問題,依據結果找出個人的思維方式。
了解思維方式的小測驗
1. 遇到問題時,我會一直想追根究柢找原因 A
每次遇到問題時,我不認為導致的原因是最重要的 B
2. 我相信因果論 A
我可以接受事情發生不一定有原因 B
3. 我認為一定要找到問題發生的原因,才能將事情處理圓滿 A
我認為就算不知道事發的原因,也可以將事情圓滿解決 B
4.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每件事情都有標準答案 A
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一定有標準答案 B
5. 父母師長說的話一定都對 A
父母師長有時也會犯錯誤 B
6. 小孩永遠要聽父母/師長的話 A
父母/師長可以容許小孩擁有自己的意見 B
7. 孩子不是進步就是退步 A
孩子永遠都在進步,只是進步的程度不同 B
8. 孩子的問題需要師長幫忙解決 A
願意相信孩子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,師長需要傾聽給予從旁協助 B
9. 我相信一步登天並不難 A
我相信萬丈高樓平地起 B
10.小孩不能誇讚,否則容易驕傲過於自我 A
我相信鼓勵與正確的讚美,會讓一個人發揮潛能活得愈來愈好 B
若你的答案偏向A,在處理事情時,往往會先分析,尋找真正的原因才能找出相對應的策略,這是一種偏向問題取向(problem focus)的思考方式;假若答案多偏向B,在處理事情時,往往不會只執著在找問題的成因,而是可以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解決上面,這是一種偏向焦點解決(Solution focus)的思考方式。
思維偏問題取向的人,優點是會先找原因,思考相應的對策處理事情;缺點是容易被問題本身困住,而原地踏步。偏向焦點解決取向的人,則是將注意力集中於解決上,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什麼是SFBT
陳意文老師指出,大部分的孩子在開始上學後,才會出現問題,例如交不到朋友的人際問題;因課業與父母師長發生衝突;青春期的戀愛問題等。假如你曾遇到上述問題且困擾很久,卻無從下手解決親職問題,非常適合透過SFBT來解決。
何謂SFBT?SFBT是焦點解決短期治療(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)的簡稱,強調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,去處理當下的問題,讓問題不再繼續」的解決,而非只注意「問題發生」的原因。它是一種把注意力放在解決的思維方式;重視當事人的目標與注重行動;將注意力放在問題沒有發生,或是問題不嚴重的時候;願意相信當事人的能力。
不同焦點會帶來不同效果嗎?陳意文以常見的親子問題為例,當孩子早上賴床不起時:怎麼天天起床都這麼困難?是不是對孩子的教養太過鬆散、溺愛,讓孩子都不自愛?──這些都是以問題為焦點的思維方式,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。但是,我們常發現有些問題根源真的沒辦法很快找到,甚至找不出原因;這會導致徒勞無功,還容易增加親子或師生間無謂的摩擦。若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解決,比方說,什麼時候孩子一叫就起來?什麼時候比較早起?他是如何做到的?──當我們聚焦於成功經驗或例外經驗上,親子氣氛之間不僅會比較融洽,孩子也比較容易有自信,進而主動解決問題。
當然,好的親子關係不會突然發生,先理解父母對於孩子教養上的困難,這樣才有互相交流與合作的機會,父母願意進一步幫助到孩子,進而建立新的親子關係。
事情不會只有一個面向
《案例分享》
在兒童團體課的活動中,有一位小朋友總是搶先舉手發言參與活動,若老師選其他小朋友回答,他就會打滾與吵鬧,爭取老師的注意。老師詢問他為什麼有這樣的舉動?小朋友說:我想證明自己是團體中最好的!
老師發現,當我們能不預設立場,愈能清楚知曉孩子吵鬧背後的出發點,就不會被其行為所干擾與影響;此外,也愈能接納孩子,甚至引導小朋友做其他事情,像是畫圖的分享。慢慢地,發現這位小朋友終於可以接受不是每一次都當第一個才是最好的。之後,更是被其他成員推選當上團體的「今日之星」,理由是他能夠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了!
SFBT很多基本精神原自於太極的概念。太極黑中有白,白中有黑,是一種系統平衡、互補的概念,故SFBT鼓勵父母與師長應「擴大白色而非消滅黑色」:當我們可以看見不同面向時,就可以看見事情中,被我們忽略的另外一面,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,做出不同的行為對應。若能理解個案吵鬧背後的出發點,就不會被他的行為干擾與影響,甚至是引導個案做其他事情。建議父母在得知孩子的偏差行為時,應抱持「人不等於行為」的態度,不用孩子的偏差行為去標籤孩子,才不易讓孩子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,當父母願意理解孩子的想法時,才能帶領孩子有不同作為。
用正向眼光幫助孩子
人都喜歡被讚美,鼓勵的言語遠勝過鞭策犀利的話語。在孩子的教養上,讚美是建立自信與自我價值的快速道路,當一個人充滿自信和自我價值時,也不容易走向偏差行為與犯罪。
父母應學習如何「正確的表達」,避免弄巧成拙的讚美,例如有目的的讚美,易讓孩子感到壓力;比較式的讚美,易讓孩子產生妒忌、輸不起的性格;敷衍的讚美,讓孩子覺得你並不重視他的行為等等。
舉例來說,當小孩考試進步了,這時你對他說:「我好開心你這次考試進步了,你看你是怎麼做到的,下次要更好喔!」(有目的的讚美)會讓孩子產生壓力,不願意重複此行為;若使用SFBT的讚美呢?來換個說法:「我好開心你這次考試進步了,你是怎麼做到的呢?」(無目的的讚美)會讓小孩知道這是好的行為,也願意和你分享,產生一個好的循環。
感謝與鼓勵是一種讚美的形式,也是很好的開始。老師建議父母首先用真誠的語氣,讚美孩子的具體好表現;再來問孩子如何做到,幫助孩子自我悅納與鼓勵;最後引進孩子的重要他人(父母∕手足∕同儕),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得到更多人的肯定,他會更加有信心,進而提高自我價值。
▲在孩子的教養上,讚美是建立自信與自我價值的快速道路。
創造成功經驗
陳意文老師的老師曾說:「信心來自於成功經驗」,因為它可以帶給人「我能感」,是能夠給人帶來自信,獲得重要他人的肯定、賞識、讚美等等;所以老師在課堂上,總是不厭其煩提醒來上課的助人工作者,以及父母:「創造成功的經驗」很重要,無論是對自己,或是對孩子。
舉例來說,冬天天氣冷,孩子不想起床去上課,是父母很頭痛的問題!陳意文老師的女兒在小學一年級時也曾如此,而改變的契機在一次上台領獎前。若遲到了就領不到獎,再加上導護爸爸的鼓勵,讓小孩時至今日,再也沒有遲到過。另外,SFBT看重每一個小小的變化,「相信一個小小的改變會帶來大變化」,造成滴水穿石的效果。即使是小小變化,都要予以珍視,因為那可能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。
關係問句 找到重要他人的影響力
人類是群居動物,無法一個人生活,故社會關係很重要的。研究發現:當一個人和父母(或主要照顧者)的依附關係愈強,愈能在行為前三思而行,愈不容易發生犯罪及偏差行為。
《案例分享》
有一個青少年經常與中輟生來往、上課嗆導師等,後來被轉至陳意文老師的諮商室中。在諮商的過程中,得知這位青少年與長年在海外工作的父親「很不熟」,家人又喜歡比較手足的成績,所以才想加入幫派,渴望獲得歸屬感。此時,陳意文老師想到SFBT問句中的「關係問句」(relationship oriented question),她問青少年:「如果你真的加入幫派,誰會最擔心你?」試圖找出強而有力的重要他人。當青少年說出:阿公總是稱讚他對他最好,也不會一直叫他向手足看齊,「阿公」是青少年的重要他人,有良好的依附關係,藉著他的影響力來引導這位青少年。
關係問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,透過詢問孩子對於重要他人的觀點,來參與孩子對外界他人、事件、問題,改變看法的一種技巧。如果讓孩子的重要他人,參與到孩子思考當中,可以豐富與落實孩子的目標或解決辦法,進一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,讓他成為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。
SFBT思維方式,協助父母跳脫不自主就套用過去的慣性思考方式,學習更多正向的思考模式、教導、相處方式,面對問題時,試著不只對問題本身探究,還要同時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。給予自己與孩子正向解決問題的力量,建立”新”親子關係,共同創造樂觀、陽光、溫和的學習成長環境。
▲諮商心理師陳意文小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