耕建築•耕薪都市更新 翻轉城市舊貌
以「更新」思維打造永續未來(影)
文/洪詩茵 攝影/陳建宏 部分圖檔/耕薪建設
讀給你聽

▲耕建築董事長黃張維專注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,強化城市競爭力與住宅安全。
走進北台灣老舊街廓,不難看見斑駁牆面、錯綜複雜的鐵窗與陳舊管線,全台有接近一半的房子屋齡超過30年,城市老化問題已成為住戶安全與生活品質的隱憂。面對這樣的挑戰,耕建築董事長黃張維以「耕耘不懈、薪傳不息」的使命,投身都市更新領域,透過溝通與實踐,為台灣城市撒下希望的種子,為住戶活化老屋資產,帶來嶄新的可能。
從創投到都更 看見城市重生的機會
黃張維擁有土木與金融背景,畢業於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,後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碩士及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EMBA。早年活躍於創投業,曾長期駐點矽谷與中國,也見證了上海等城市在短短十年間翻天覆地的蛻變。反觀台灣都會區的老舊景象,深感台北的建築外觀四、五十年如一日,缺乏與時俱進的城市規劃,因而轉身投入都市更新。
「做生意如果想要永續,建設產業不能只是買地蓋房的一次性操作,而應該成為城市進化的一環。」他指出,都市更新相較傳統建商的重劃模式,是一個更具永續性、需要深度溝通與整合的產業,意義不僅止於拆舊換新,更關乎生活安全、環境永續與城市競爭力。
都市更新看似刻不容緩,但推動速度卻令人著急。黃張維指出,以台北市為例,現有90萬戶住宅中,有超過七成、約63萬戶為30年以上老屋,然而每年僅更新約700戶,代表全面更新至少得花上360年。過去20多年來,台北市累計完成的都更戶數僅約2萬戶、3%,進度相當緩慢,顯示推動困難。
他坦言,都市更新的困難不僅來自法規繁複、流程漫長,更在於「人」的整合,住戶意見分歧,許多過程中的溝通、協調與細節調整,需要具備高度的耐心與彈性。都更案需獲得住戶八成以上同意才可進入政府審議,而要達成這個門檻,往往需歷經數年協商與信任建立,才有機會開花結果。
「都市更新,不只是把老房子拆掉重建而已,它是一次城市肌理的重組,更是讓居民重新連結社區、形塑生活品質的機會。」耕建築長年專注於都更與危老案件,尤以台北市蛋黃區的舊公寓改建為主力,從整合到執行都親力親為。
推動都更法則 公開 專業 條件 信任
耕建築自成立以來,始終聚焦都更與危老領域,目前已有4案完工交屋、7案進入施工階段,另有18至19案進入審議流程,是業界表現最活躍的建商之一。黃張維指出,耕建築之所以能持續推案,來自掌握了四個關鍵核心:
一、業績可查:對住戶而言,建商的公信力來自可查詢的公開紀錄,耕建築 每一案皆可在台北市、新北市都更平台查詢,透明呈現推動進度。
二、專業經營:不只身體力行,耕建築也透過出版專書普及觀念。首本著作《都市危老大解密》由今周刊邀請出版,成為市面少數能兼具實務經驗與大眾閱讀性的指引書籍;第二本《大都更時代攻略》則進一步發展為操作型工具書,幫助住戶更了解整體流程與注意事項,展現其在法規、技術、實務三方面的整合能力。

▲耕建築出版專書《都市危老大解密》、《大都更時代攻略》,普及都更觀念。
三、條件務實:耕建築的條件設定不打價格戰、不畫大餅,而是根據市場實況提供合理分配。市面上條件差距不大,多數建商提供的分配比例皆落在正負1%內,對住戶來說,改建後房屋增值2到3倍,已是最具體的誘因。他特別提醒,過度計較1坪、2坪的差距,導致案子延宕10多年,甚至無疾而終,反而得不償失。
四、信任機制:以公開、透明、公平原則進行團體協商,避免私下條件爭議。當遇到「卡關」戶時,他們會將尚未同意的住戶訴求公開與其他同意住戶討論,以誠實對話取代密室協商,由社區集體討論是否共同讓利,這樣的處理方式,除了加速整合外,也比由公司單方面吸收更具公信力。
「信任,是最難但也最關鍵的一環,耕薪建設讓每一位住戶都簽一樣的合約,一起團簽、共同決策,這才是都市更新能夠成功的基礎。
不只是蓋房子 更是城市的綠色進化
都市更新不單是換新房,更是城市環保與智能升級的契機。去年(2024)耕建築榮獲國際知名的「 Fitwel 健康建築認證」,黃張維表示,建築佔全球碳排放量高達38%,而都更正好提供了從建材、設計、能源管理到智慧系統導入的切入點,透過綠建築、節能規劃等方式,讓每一次更新都成為地球永續的一步。「你現在用新的建築設計與材料,就能降低空調能耗、改善排碳量,未來還能納入更多生活智能設備,這不只是住得安全,還能讓台灣的城市更有國際競爭力。」。
耕建築的命名背後,藏著黃張維的初衷與願景:「耕」代表根植於城市、「薪」象徵世代傳承。「我們不能一次改變整座城市,但我們能從一棟建築、一條街區做起,逐步讓城市風貌煥然一新。」
他坦言,耕建築接手的多數案場,其實都是住戶歷經多次失敗後的再嘗試,往往不是第一家建商,而是第七、第十家。但正因如此,住戶更懂得比較,也更重視實績與誠信。
「都市更新不是大型建商才做得來的事,而是每一個人對生活品質的共識與選擇。」他也鼓勵住戶保持務實心態,不要被「多1坪、少1%」的分配糾結卡關,「大家共識才是關鍵,不是數字。」

榮獲「 Fitwel 健康建築認證」及美國謬思設計獎、英國IAA倫敦設計大獎等多座國際獎項。
從都更到馬拉松 跑出團隊韌性
在帶領員工攻堅一個又一個重建案之餘,黃張維特別重視「人」的韌性養成,他在十多年前為了健康投入長跑運動之際,也從中領悟都更的步調與馬拉松是一樣的,步調緩慢、過程煎熬、時間漫長,需要極度強韌的耐心與毅力。
馬拉松,是他多年來堅持的習慣,更是他帶入耕建築的一套文化體系。他成立「耕跑團」,將這樣的理念逐步轉化成企業文化,不僅將馬拉松視為一種鍛鍊,更透過獎勵制度,鼓勵全體員工參與長跑活動,甚至與員工旅遊結合,安排赴外地參賽、共創回憶,今年12月的員工旅遊,即結合「2025富士山馬拉松」賽事。如今,公司已有近九成員工曾參加過馬拉松賽事,無論是半馬或全馬,對員工來說都是一次對自我極限的挑戰與超越。
黃張維認為,馬拉松不僅提升團隊凝聚力,也有助培養業務上必須具備的「持之以恆」精神。馬拉松看似個人挑戰,但每一次完賽的背後,都有同事間互相鼓勵、分享訓練經驗的支持系統。城市改造是長期工程,需要健康體魄、堅強心志與團隊協力,而馬拉松就是這種精神的具體展現。

▲2014東京馬拉松暨員工旅遊。

▲2018柏林馬拉松暨員工旅遊。

▲2023首爾馬拉松暨員工旅遊。
十年磨一案 讓城市更新成為幸福選擇
談及回報,黃張維語氣平實:「我們一個案子平均要做10年,從整合、審議到施工,回報很慢。」但他更在意的是,能否為城市帶來正向改變、為住戶帶來安全與希望。
面對少子化、高齡化、土地有限的未來都市課題,都市更新的需求只會愈來愈高。黃張維期許,耕建築未來能持續扮演都市轉型的引路人角色,透過設計、整合與信任,打造出更多讓人安心、期待且真正改變生活的作品。
耕建築做的是一場長跑,不只為了蓋房子,而是為了讓人們相信,都市更新可以是一種幸福的選擇。

耕建築首案,榮獲第19屆金石獎-優良規劃設計獎。
耕建築都市更新首案~耕曦
原屋主真心說
「耕曦」都更案歷時大約12年,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屋主認為,這是在自己手上必須完成的階段性任務,都更讓他們一家四代可以住在同一棟大樓,將家庭真正凝聚在一起,收入也獲得了改善,對養老有很大幫助。他感謝耕建築團隊務實地為住戶爭取權益,開會溝通清楚明確,重要的是,設計圖紙與實際完工建築完美吻合,兼顧美學與品質。他想對所有考慮都更的長者們說:「要快,不要再拖!」
★影片看更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