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
重大政策聲明專區
:::
:::

 

 

全人照護翻轉腎病人生 張嘉峯 從診間到日常 延緩腎友病程 

全人照護翻轉腎病人生 張嘉峯 從診間到日常 延緩腎友病程


代碼 rich202509010

人氣 328




RICH達人 | 2025年

RICH達人NO 214期(9月號)

全人照護翻轉腎病人生
張嘉峯 從診間到日常 延緩腎友病程

文、攝影/洪詩茵 部分圖檔/張嘉峯醫師

讀給你聽




張嘉峯醫師提倡從飲食、生活、心理等多面向切入,延緩腎病惡化。

▲張嘉峯醫師提倡從飲食、生活、心理等多面向切入,延緩腎病惡化。


在被稱為「洗腎之島」的台灣,有一位致力於從源頭解決問題、推廣全人照護的腎臟專科醫師——張嘉峯醫師,以其獨特的診療理念和豐富的臨床經驗,為慢性腎臟病患帶來新的希望。張醫師不僅擁有扎實的全人照護訓練,更融合多方專業知識,提倡以飲食、生活、心理等多面向的綜合管理,有效延緩腎臟病程,提升病患生活品質。


從專業歷練到全人照護醫療

張嘉峯醫師的學術與臨床養成歷程,展現其對腎臟醫學的全面投入與深廣視野。現任北榮桃園分院腎臟科主治醫師的他,擁有橫跨台大、榮總、長庚三大醫學體系的完整訓練背景,曾於長庚與國泰醫學中心連續獲選最佳實習醫師、最佳住院醫師及優良臨床教師,並在國泰完成心臟內科教學總醫師訓練後,赴台大與亞東共訓腎臟專科醫師。臨床之外,他更取得食品營養博士學位、部定教師與研究專利。去年甫榮獲北榮醫療創新中心(CiC)青創提案大賽優選,今年(2025)更獲頒桃園市優良醫師。除了致力於慢性腎臟病尿毒症防治、急重症照護的臨床工作外,也積極參與學術研究與論文發表,擔任國際期刊編輯,致力於將最新的腎臟醫學知識應用到台灣病患的照護中。

張醫師選擇腎臟科並非單純鎖定器官,而是著眼於全人醫療,他解釋道:「其實當初我選的不是腎臟科,是全人照護的科別。因為原發於腎臟的疾病很少,通常是其他科別的共病造成腎損傷,或是老年退化合併多重器官衰竭,可見腎臟科須接受通才教育,要熟稔各科疾病與急慢重症照護。」

透過深入了解,從理性到感性,他發現腎臟醫學需要嚴謹的邏輯推理與長期陪伴病人的耐心,從飲食、運動、心理到生活型態衛教,建立跨越十年以上的醫病關係,照顧的不只是病人,而是一個家庭。對他而言,這份持續而深刻的守護,讓他體會到當醫師的價值。


不輕信謠言 破解腎臟病三大迷思

臨床治療上,張醫師發現,許多腎臟病患常抱持以下迷思,導致阻礙了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有效管理:


迷思一、沒症狀就沒問題

腎臟病是一種沉默進行的疾病,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,等到出現高血壓、水腫、貧血等情況時,往往已經是中重度了。建議用「三早」來護腎臟:早期篩檢、早期衛教、早期治療。


迷思二、名人專家代言一定有效

許多民眾誤以為「名醫專家代言的保健食品就是能活化改善腎功能」,但食品本就不具療效,保健食品也非吃越多越好,還是需要個別評估。「真有效就拿來當做藥品治病了,也不需要跑到醫院看醫師!」張醫師說道。


迷思三、聽信網路謠言「肌少症要補充高蛋白」

腎臟病不能補,很多人看到腎友氣色不好,就為他燉補加上高蛋白飲食,這是飲鴆止渴,反而會加重蛋白尿!腎臟病若要好,就要讓它「休息」,減少過濾負擔,不要隨意食用網路上「顧腎、補腎」的營養品,部分成分可能會傷腎,多吃營養品也可能增加代謝負擔,無法排出,導致抽血數值上升。腎臟是對食品、藥物與生活方式非常敏感的器官,無論有無慢性病、三高家族史,建議每年做一次尿液與腎功能檢查,及早發現、及早控制,是預防腎臟惡化的關鍵。


慢性病六高管理 預防勝於治療

張醫師在臨床上最常處理的腎臟疾病,包括:慢性腎臟病、糖尿病腎病變、高血壓腎病變及透析相關併發症,其中糖尿病與高血壓是台灣腎功能惡化的兩大主因。從預防醫學的角度,這些都能透過生活習慣來控制,他強調「慢性病六高管理」與「早期篩檢」的重要性:

第一,控制血壓、血糖與蛋白尿,這三高是保腎的核心,控制好就能降低腎病惡化風險。

第二,早期篩檢並定期抽血,追蹤腎功能(eGFR)與蛋白尿,同時監測血脂與尿酸這兩高,提前介入預防,避免結石、痛風與藥物造成腎損傷。

第三,第六高是改善肥胖與體重過高,促進代謝,透過飲食與運動改善肥胖與代謝,避免高鈉鉀、高蛋白、高磷飲食及加工食品,維持適當水分攝取與減少腹部脂肪,減少糖胖症與代謝症候群發生。

張醫師相信,腎臟病並非完全不可逆,只要患者願意調整生活、配合治療,就能延緩甚至避免洗腎。近年新藥如「SGLT2抑制劑」與「GLP1受體促進劑」,能減少糖分吸收、降低蛋白尿與腎臟負擔,經由飲食調整、藥物控制與優質胺基酸輸注補充,也得到許多正面的結果,可讓部分末期腎病患者延緩多年不需洗腎。


全人照護核心 醫病長期陪伴

高壓、失眠、憂鬱都會影響腎功能,所以張醫師特別重視身心靈健康,他的核心理念是「全人照護」,從源頭釐清病因、重視飲食控制、搭配優質氨基酸降低尿毒素,並透過「LINE衛教群組」長期陪伴,讓患者在生活中隨時獲得用藥與飲食指引,也透過病友之間的互相支持提醒,增強依從性。

他進一步說明:「慢性腎臟病不像急性疾病那樣短期就能痊癒,而是需要長時間追蹤與生活管理。所以我一直相信,醫病之間的信任不是靠單次診斷,而是一次次的對話與陪伴建立起來的。在看診時,我會盡量用病人聽得懂的語言解釋病情,關心病人的生活習慣,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、飲食、運動、睡眠、用藥習慣、甚至工作與經濟壓力,因為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用藥順從度和疾病控制。但門診時間太短,所以我在2017年創立了一個腎臟病群組,讓腎友回家之後在日常生活遇到任何醫療保健的問題都能問我,並分享衛教新知與腎友支持。當病人知道你是站在他身邊,而不是站在白色巨塔的高處指導他時,他們會更願意敞開心扉來配合治療。」


回歸根本 全民腎篩與早期防治

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,台灣目前每百萬人口洗腎盛行率仍居全球前段班,而慢性腎臟病已連續多年名列十大死因之一,全台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。

對此,張醫師表示:「這背後牽涉的不只是醫療問題,更是國民健康意識、慢性病衛教管理與醫療政策整體布局的諸多面向。近年台灣洗腎發生率有下降的跡象,今年(2025)台灣在慢性腎臟病防治上邁出重要一步,政府推出30歲以上成人免費腎功能篩檢,強化全民健康管理。另外,『全人全程照護』理念的落實,不僅著眼於病友的治療,更注重改善生活習慣和提升健康知識。健保署3月起也將更多治療藥物納入給付,為病友提供更多治療選擇。」

根據國際研究顯示,早期治療和完善的照護計劃,可以長期降低61%的腎臟功能惡化風險。慢性腎臟病的早期症狀為「泡、水、高、貧、倦、夜、痠」,即小便起泡、臉部四肢水腫、血壓升高、貧血蒼白、疲倦感加重、夜尿次數變多及腰痠。張醫師強調,「預防腎臟病惡化」仍應著眼於早期篩檢與治療,這才是最重要的醫療根本。


逆轉腎見證


●郭先生

曾於2017年2月13日獲聯合報刊登「逆轉腎」的腎友,為腎臟病第5期,控制了6年才洗腎,難能可貴。郭先生當初專程遠道來看診,後來就近在附近診所透析,洗腎多年後,在臉書上找到張醫師,感念張醫師過去的照顧,讓他撐那麼久才進入透析。帶著感恩的心,郭先生將張醫師當作家人般報平安,說他洗腎後一切順利、一切安好,就像是請張醫師不必再操心他的健康。


逆轉腎-郭先生

▲郭先生控制了6年才洗腎。



●賴先生

同樣是腎臟病第5期病患,已做好動靜脈透析瘻管,但在張醫師協助下,已經撐了5年,腎臟過濾分數還在上升進步中。張醫師認為,賴先生有機會超越郭先生達到6年不洗腎的門檻,「真心希望有一個金氏世界紀錄比賽,看第5期誰能撐最久,我有信心他會成為紀錄保持人,在此呼籲有能力的讀者趕快幫他舉辦報名。」



●北榮CiC青創大賽優選個案

張醫師去年(2024)得到北榮CiC青創大賽優選的病患,為主題「今天誰來衛教」的主角。張醫師分享,記得當天上台報告前,聆聽微軟與其他新創生技公司團隊演講,內容都是AI在醫療的最新科技應用,結果他上台第一句話就是:「我今天一點都不AI,讓我們的醫療回到human,對病人的關懷」。確實,醫療如果都是AI,可能減少醫病互動。但他若有能力,反而希望逐一家訪他的病患,尤其是模範腎友,了解並學習腎友平常如何面對腎病。雖然今年這位腎友透析了,但是女兒們太信任張醫師團隊,每次都遠從內湖開車到桃榮洗腎。



 

 


點我訂閱
Love永達粉絲專頁 LINE加入好友 YouTube訂閱 加入Love永達 Talk Show



商品已加入購物車

Faded Short Sleeve T-shirts

全人照護翻轉腎病人生 張嘉峯 從診間到日常 延緩腎友病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