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
重大政策聲明專區
:::
:::

 

 

戰火中孕育的書畫家 金門素民 以佛入畫 以筆行舞

戰火中孕育的書畫家 金門素民 以佛入畫 以筆行舞


代碼 rich202511010

人氣 13




RICH達人 | 2025年

RICH達人NO 216期(11月號)

戰火中孕育的書畫家
金門素民 以佛入畫 以筆行舞

文、攝影/洪詩茵 部分圖檔/陳素民老師

讀給你聽




陳素民老師和大女兒李佩儒與被譽為傳家寶的《行舞》、《和風》合影。

▲陳素民老師和大女兒李佩儒與被譽為傳家寶的《行舞》、《和風》合影。


現年88歲的書畫家--陳素民老師,出生於金門山外,字狷君,號清覺、密等,人稱「金門素民」。她的一生,如同筆墨在宣紙上舞動,行過艱難與信念,用她的一生詮釋「行願」二字,從教育到藝術,從塵世到佛心,筆墨之間,是金門女兒不屈的靈魂,更書寫出金門女性的堅韌、信仰與自在清淨心。


戰火下的金門女兒 立志改變未來

1958年,金門砲火連天。曾以全縣第一名「女狀元」入讀初中部的陳素民,憑著優異成績畢業,在823砲戰的震耳炮聲中,立下心願——「我要離開金門,走出金門女子的宿命!走出封建制度下的生活!」為了赴台求學,她頂著父親的反對,三度逃家懇求,只為踏上改變命運的路,最後以「畢業後一定回金門」的承諾換得父親首肯。經歷經濟拮据與重重關卡,終於以「流亡學生」身分轉入台北女師專幼教科就讀,並在1961年畢業。完成學業後,她返鄉投入教育,先後服務於金湖、金寧國小,更奉命籌辦金門第一所幼稚園——「金城幼稚園」,為家鄉幼兒教育奠定基礎。

在金城幼稚園兩年繪畫教學生涯,激發陳素民對繪畫創作的興趣與熱情,也因此獲得保送,再度赴台,就讀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,實現她對藝術的追求,也奠定她往後踏上書畫創作之路的基礎。1968年畢業後,她再度返金服務於金城國中,兼任金城幼稚園主任,持續為故鄉教育貢獻一己之力。1971年轉調台灣任教大理國中、中山女高,長達28年的時光,陳素民都奉獻給了教育,桃李滿天下。但她對藝術的熱情從未熄滅,於是在1993年,她選擇從教育界退休,回歸最初的藝術夢,在54歲開始自己的「第三人生」。


從教壇到畫壇 書畫合一

54歲重返畫壇的陳素民,深感書法功力尚需精進,乃拜師名家謝宗安習書法,奠定紮實筆法。此後,因緣際會與佛法結緣,沉浸於大乘佛法的經典之中,她的藝術開始融入宗教思想,進入「書畫合一」的境界,以佛心入畫,以畫悟道。她的作品中蘊含佛理智慧與人生體悟。「金門素民」是她於作品上落款的名號,既是對家鄉的情感印記,也象徵她清淨、無爭、返璞歸真的創作精神。

多年來,她的創作累積至少上百幅,筆下氣韻兼容書法與繪畫之美。而印章亦是她作品的靈魂之一——「金門陳氏」、「金門素民」、「開心」等印,皆藏深意。她說:「印章是第三道力量,為作品注入信念與生命。」

為了讓更多人親近藝術,她在金門信義新村興建四層樓宅——「能仁小築」,是陳素民的師父徹聖上師賜名。以二、三樓作為畫廊,不僅是她返金的住所,也是她個人及女兒李佩道之書畫作品的陳列收藏空間,室內簡約雅緻,牆上懸掛的書畫氣韻流轉,靜中見境。

能仁居畫室不僅是陳素民金門的家,更是她與書畫共生的地方。雖未固定對外開放,但若有知音上門,她始終熱情迎接、甚至親自導覽,細訴每幅畫作背後的心念,即便無法相陪,也會交代他人相迎。

從54歲到如今88歲,陳素民對創作的熱情從未止息,她說:「創作對我來說是一輩子的事,我會一直畫下去。」每逢春節,她仍親筆揮毫春聯,除了自家使用也贈與鄰里好友,筆墨之間盡是祝福與生命力。



陳素民老師親筆揮毫春聯。

▲陳素民老師親筆揮毫春聯。



二女兒李佩道(右)承其衣缽,同為書畫家。

▲二女兒李佩道(右)承其衣缽,同為書畫家。



金門能仁居畫室。

▲金門能仁居畫室。


57畫會 老同學的青春再續

今年,陳素民再度參加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系57級——57畫會2025聯展」,展出《行舞》、《漢天唐土 長安城》、《接引寺 行向普賢道場》、《和風》與《櫻花燦 花開顯智慧》等五件代表作品。這些作品融合佛理與人生哲理,其中《行舞》與《和風》兩幅作品更被藝術界讚譽為「傳家之寶」。

展覽當日,她健步至地下室展區,步伐雖緩卻堅定,一幅幅詳細講解創作理念與意境,陪同的大女兒笑著說:「現在已經很少看到媽媽這麼有活力了!」現場碰到老同學或其子女,陳素民更是熱情地寒暄合照,親切活潑的言行,絲毫看不出已是耄耋之年。遇到當年曾經提攜的中山女高學生,她更開心地闡述著當年的故事,現場笑聲、暖意盈盈。

她說:「我們57級的同學,每年都會舉辦聯展,就像開同學會。幾十年沒見面,一見又像回到年輕時光。」藝術,成了他們延續友情與生命熱度的橋梁。


陳素民老師展出五件代表作品。

▲陳素民老師展出五件代表作品。



57畫會聯展彷若一場忘年同學會。

▲57畫會聯展彷若一場忘年同學會。


書畫即修行 人生即創作

從金門女兒到作育英才的老師、到書畫合一的藝術家,陳素民以筆走過時代變遷。她說:「人生嘛,就是要走自己最喜歡的路,做自己最喜歡的事。」

如今,她的作品與人生哲理交融成一體,參與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展覽,更在2019年榮獲金門縣第四屆文化獎,成為當代女性藝術家的典範。她以作品「行舞」象徵行於菩提道上,願以藝術為家鄉文化的種子,開出智慧與慈悲的花。

88歲的她,依舊持續創作,在她的生命裡,筆墨不只是藝術,更是修行;畫紙不只是載體,更是心的道場。

從在砲火中堅持學習之路的少女,到藝術與信仰兼修的創作家,金門素民,以筆行舞、以心為畫,用一生書寫不朽的自在篇章。



作品一:《行舞》

以佛法的功德力與加持力,展現眾生在法界中「行」與「舞」的共融之美。「行」為實踐,「舞」為理念與身心的共振。老師以「樂善居」之印,寓意靜觀與修行,藉由身心合一的創作,喚醒人們以行動踐行善道。


行舞




作品二:《漢天唐土 長安城》

描繪漢唐盛世的長安城,從上師法語:「旭日東昇 護城牆、春暖清風 送客航…」,詩畫間融入人情世事的流轉與權力的爭奪,映照古今人間的榮枯與興衰,也折射眾生的競逐與感悟。


漢天唐土 長安城




作品三:《接引寺 行向普賢道場》

以普賢菩薩的慈願為核心,描繪人間「接引」之地與佛境相連。畫中雙獅鎮守,引導眾生朝聖祈願。詩文寓意勇於前行,行過苦樂與是非,超越生死與愚智,在行動中體悟生命的本願與清淨,致力利己利他之行。


接引寺 行向普賢道場




作品四:《和風》

象徵和平、和諧與自在的清淨生活。畫上詩作「和風迎春意,暖陽鋪彩衣,清淨自在心;圓融無對立,海淡昇明月,淨土現寶地。」流露圓融無爭的思想,呼籲人們放下對立,以平和心共築安樂淨土。


和風




作品五:《櫻花燦 花開顯智慧》

創作靈感來自老師隨師訪日本高野山時的櫻花盛景。滿山櫻花如雲,象徵智慧與覺悟的綻放。作品以自然景象映照心靈境界,寓意花開燦爛能啟迪眾生,讓生命更圓滿。


櫻花燦 花開顯智慧




 

 


點我訂閱
Love永達粉絲專頁 LINE加入好友 YouTube訂閱 加入Love永達 Talk Show



商品已加入購物車

Faded Short Sleeve T-shirts

戰火中孕育的書畫家 金門素民 以佛入畫 以筆行舞